付费文章:行业分析 高度关注,未来20年,万倍成长空间
在前期过往的研究中,我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空间的判断是,有1250倍的增长空间。那是2014年2月做出的预判,元月15日的文章行业分析(1)中,我们给出了证据。以前讲到某个行业时,我们也在文章中贴出来过。这里就不再贴出来了。然后对这次将讲的行业,我们团队也有一个预判,它的增长空间会超过新能源汽车,远超我当年对新能源汽车的预判。从中国这个行业的产量和销量来讲,未来20年,可以达到上万倍,甚至不排除更高。
201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.76万辆,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,2024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.8万辆,同比增长34.4%;销量为1286.6万辆,同比增长35.5%。跟2013年相比,增长了1286.6/1.76=731.02倍。
因此,站在11年后回头看2014年2月,回头看我11年前的判断,会觉得这个判断不会有任何问题,甚至会觉得未来的增长空间会超过1250倍,还要超出不少。但是,若时针再次拨回到11年前,当我做出那个预判时,您能相信我当初的那个预判还是保守估计的数据吗?
这次我再做一个惊人的预判,预计未来这个行业的增长空间,可达万倍。它是一个长坡雪厚且雪湿的赛道,可以滚出很大的雪球来。我们团队预计,未来这个行业将有至少20年的发展时间和空间,也即从现在开始,到这个行业达到高峰,将有20年或更久的时间。换句话说,投资这个行业,会至少有20年的高速成长期,20年后,这个行业才会发展到最高峰,成为一个让整个社会都惊讶甚至是震惊的大行业。
前10年中,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造就了无数百万、千万和亿万富翁,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、投资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的人,很多都发大财了,在自己的财富后面添个零的人有不少。那么,面对未来这个更大的行业更大的机会,我们有几个读者能够抓住社会发展洪流送到咱们眼前的这个大机会,让自己的身家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改观呢?
我们说投资改变命运,最终要依靠的,就是这样的大机会。很多人一生都见不到几个的大机会。
从投资实战来看,大家从我们当年的文章中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投资记录的,如我们1999年2月介入万科,2013年操作当年新能源汽车代表的万向,都是成功地改变命运的典型个案。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投资思路,都是投资一个成长空间巨大的行业中的优质个股。
(声明:本文只为开拓视野、引导思路,并非择时,亦非荐股。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意见,我们无力为大家的投资负责,请大家注意投资风险)
一、为什么是20年?
二十年这个数字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玩意儿,你得琢磨全球技术迭代的周期通常需要这么久,基础设施大规模铺开的速度快不了,政策框架逐步完善的过程慢得像蜗牛爬,消费者接受新事物的心理障碍得一层层拆解,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合默契度需要时间培养,资本市场对新兴领域的认知偏差纠正起来费劲巴拉,国际竞争格局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干扰正常节奏,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必须严谨避免后遗症,研发投入回报曲线前期平缓后期陡峭的特点决定了急不得,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周期漫长影响产能释放速度,监管沙盒试点推广到全面落地存在天然时滞效应,地缘政治摩擦可能拖累技术标准统一进程,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增加成本控制难度,专利壁垒突破依赖持续积累无法一蹴而就。
想想当年智能手机普及花了多少年才从砖头机变成口袋电脑,电动汽车从实验室概念到满大街跑熬过了多少质疑声,现在这个行当的复杂程度翻了好几倍,涉及的技术路线分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,应用场景渗透到生活毛细血管的每个角落,重构产业逻辑的深度广度前所未见,你说十年搞定纯属外行话,十五年都算乐观派里的激进分子,咱们团队反复测算过各类关键指标的增长斜率,对比过三十多个发达国家的转型案例,跟踪过数百家头部企业的技术路线图,二十年在保守模型里已经是最小公约数。
二、究竟什么行业这么神
具体名字现在肯定不能明说毕竟涉及商业机密,但特征可以画个轮廓给你品品,底层技术突破正在实验室里疯长像雨后春笋,终端产品单价下降曲线比摩尔定律还陡峭,政府补贴文件摞起来比新华字典厚三倍,巨头跨界布局的新闻每周霸屏财经头条,初创企业融资额动不动破百亿吓死老牌机构,应用场景从工厂车间延伸到田间地头再钻进老百姓客厅,市场规模测算模型每年都要推翻重算因为天花板总被捅穿,产业协同效应能带动上百个细分领域集体升级,环保效益折算成碳积分能让沙漠变绿洲,就业岗位创造数量预估抵得上十个富士康,出口创汇潜力足以改写国际贸易平衡表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就像十年前跟你说手机能替代钱包相机导航仪,当时多少人觉得是天方夜谭,现在这个行当的颠覆性在于要把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彻底重写,让每个家庭变成微型发电厂,每辆电动车变成移动储能站,每栋写字楼成为智能用电体,整个社会的资源流转效率提升个两三倍不算夸张,这种量级的产业变革二十年真不算长,光是把特高压电网改造完就得耗掉小十年,更别说配套的智能电表更换工程覆盖十四亿人口,储能设备安全标准争论还在胶着状态,电力市场化改革啃的都是硬骨头。
三、钱到底怎么赚才踏实
别指望买中彩票似的压中某个妖股瞬间暴富,这种史诗级行情要吃得透得用种树心态,前五年可能全是投入期看着财务报表惨不忍睹,中间十年伴随技术路线厮杀会有成批企业倒在半路,最后活下来的王者才有资格享受指数级增长,投资组合必须分散到材料设备应用三层架构,上游盯着那些掌握核心专利的隐形冠军,中游锁定能把良品率做到99%的制造狂魔,下游押注用户粘性高到离谱的场景运营商,定期扫描政策风向标比看K线图更重要,地方政府的产业基金动向往往暗藏玄机,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进度要按月追踪,跨国企业的技术收购清单意外泄露关键信息。
记得2015年那波新能源骗补风波坑了多少追热点的小白,这次的机会藏在光伏组件降价到八毛钱每瓦的节点里,隐身在氢能储运成本突破临界值的实验室报告里,潜伏在某个县城全境实现清洁供电的试点数据里,普通散户最好跟着国家级产业基金的动作走,他们调研团队的装备比军演还精良,或者死磕细分领域里毛利超过40%的狠角色,别看这类公司现在市值才五十亿不起眼,等技术路线尘埃落定分分钟变参天大树,当然你非要问现在能不能all in我只能说疯子才这么干,分十批建仓都嫌激进。
四、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
最怕那种看到万字研报就热血沸腾的愣头青,也不管行业刚处在萌芽期还是泡沫期,听见万亿市场空间就砸锅卖铁往里冲,完全忽视技术迭代可能让先行者猝死的风险,还有死守传统估值模型的学院派,非要用市盈率衡量研发投入期的企业,结果完美错过所有十倍股,更麻烦的是政策依赖症患者,哪个省补贴多就往哪凑,最后被地方保护主义坑得底裤都不剩,特别提醒那些迷信巨头光环的同志,行业颠覆期往往是恐龙企业的坟场,诺基亚倒下的速度比山寨机还快。
见过最惨的案例是把养老钱押注某固态电池明星企业,结果量产延期三次股价脚踝斩,老头在营业部门口打地铺维权,也遇到过私募经理重仓氢能装备股被关税政策闪崩,产品清盘时净值只剩三毛七,所以咱们反复强调要建立动态跟踪系统,比如订阅专业机构的月度技术成熟度评分,盯住龙头企业的专利引用量变化曲线,记录示范项目的实际运营数据偏离值,甚至要派人蹲点观察工厂货车进出频率,原始但有效的方法往往比金融模型靠谱,毕竟车间焊火花溅得多高可比券商研报诚实多了。
五、历史机遇面前的众生相
每次大浪潮来临前总有三类人特别显眼,第一种是捂着耳朵喊骗局的顽固派,直到街上跑满新物种才捶胸顿足,第二种是到处问代码的伸手党,恨不得别人把致富代码喂到嘴边,第三种是自诩聪明的波段高手,在产业趋势里玩高抛低吸最后完美踏空,真正吃到全鱼身的反倒是那些认准方向就装死的土老板,东莞做五金起家的陈胖子2016年all in锂电设备,头四年被亲戚笑话说厂房租在鸟不拉屎的地方,第五年宁德时代采购总监开着迈巴赫来敲门,现在他家祠堂翻修用的都是金丝楠木。
这次的机会窗口比新能源更隐蔽也更持久,早期信号藏在国家实验室的论文附录里,中期爆发点要看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流向,后期高潮由居民消费习惯突变来引爆,能同时看懂这三层逻辑的百里挑一,所以别羡慕那些已经浮盈十倍的老江湖,人家在光电转化效率卡在18%时就敢下注,实验室数据误差超过3%就失眠的钻研劲,普通散户复制不来但可以学笨办法,把行业年会嘉宾名单里出现五次以上的专家,他们跳槽去哪家公司你就跟着买点,虽然滞后半年但绝对比跟风炒作强十倍。
六、二十年后的世界什么样
想象那时候的早晨会被智能管家用省下的电费账单叫醒,自动驾驶电车送你上班途中自动切入V2G模式赚外快,办公室玻璃幕墙发电量超过整栋楼消耗,工业园区间形成微电网进行电力期货交易,偏远山村靠集装箱式核电池实现能源自由,这些场景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升级再造,现在布局相当于在1999年买入腾讯原始股,期间要忍受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恐慌,扛过3Q大战时的舆论风暴,忽略短视频崛起时的业绩质疑,最终收获的可不只是财务自由。
有个数据特别震撼人心,全球现有能源基础设施重置成本约200万亿美元,哪怕只替代30%也是六十万亿级别的饕餮盛宴,更可怕的是这个替代过程会催生智能电网、分布式储能、氢能冶金等数十个次级风口,形成类似苹果产业链的巨型生态圈,现在入场的玩家相当于站在金矿的矿脉上,但记住真正的金子往往埋在第三层岩板下面,前两批淘金者的尸骨早被风沙埋没了。
(再次声明:上文所有推测均为理论推演,实际操作请咨询持牌顾问。市场有风险,决策需谨慎。文中提及的万亿空间存在不确定性,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。)
评论0